机床铸件

深入台风眼(为什么有的飞机要穿入台风中心?)

深入台风眼(为什么有的飞机要穿入台风中心?)

为什么有的飞机要穿入台风中心?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台风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行进路线等,气象工作者很早就梦寐以求地企图深入到台风中心去探测。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准确测定台风中心位置。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因此预测和预报台风,历来是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台风眼中投放向下飘落的“落仪”,落仪可以测定台风眼内各高度上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测量那里的云和天气、风向风速、强风半径、颠簸程度等气象情况,并用无线电自动发报机向地面的气象台进行发报,为各地气象台分析和预报台风的未来动态提供第一手资料。

1943年,美国空军上校达克沃思驾驶一架单引擎教练机,第一个冒险飞入大西洋上的一个飓风眼(大西洋上的强烈的热带气旋称飓风)进行气象探测,从而获得“飓风猎人”的称号。在达克沃思获得“飓风猎人”称号以后,曾经有不少人继续尝试他的冒险行动,然而有一架探测飞机飞入台风眼中便杳无音讯了。

现代的探测飞机已是今非昔比,无论是飞机的结构、设备和飞行人员的素质,都比达克沃思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发展和提高,因此,飞机穿入台风中心进行探测已成为日常例行的业务,不足为奇了。

台风眼进入内陆后多久才会消散?

台风登陆后一般有"深入型"与"北上型"等几种."深入型"台风寿命一般较短,从登陆到停止编号一般在12-24小时左右,如今年的"凤凰"台风;"北上型"台风寿命较长,登陆后一直北上,往往48小时左右变性为温带气旋,也就停止编号了,如0509号"麦莎"台风.

但以上两种的残留云系还会有1-2天的影响.

台风眼是怎么形成的?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

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

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

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

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

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

在海水温度低于26

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

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

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

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

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

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

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

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

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

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深入台风眼(为什么有的飞机要穿入台风中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

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

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

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

台风眼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台风眼 台风是范围很大的一团旋转的空气,中心气压很低,四周围的空气绕着它的中心以反时针方向快速地旋转。低层空气边旋转边向低压中心流动,空气流动速度越快,风速也越大。

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通常称为台风眼。由于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得太厉害,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入到台风的中心区内,因此台风眼区就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的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

台风眼区外的空气,向低压中心旋进,它们挟带着大量的水蒸气,由于不易进入眼区,而在其外围上升,形成大片灰黑色臃肿高耸的云层,下着倾盆般的暴雨。而台风眼区内出现了下沉气流,因而云消雨散,夜间还能看到闪烁的星星。正如今年第5号台风威马逊的卫星图像所表现的那样,由于台风眼中一般是晴到少云天气,因而在卫星云亥上呈黑色小圆点状。但台风眼移过后,天气将重新变得极为恶劣。

在台风眼中,常出现许多鸟群。这些被台风气流吹到台风眼区的无数海鸟找到了“避风港”,有时随着台风的移动而飞到很远的地方。

台风眼内虽是好天气,但海上的浪潮却非常汹涌。这是因为台风中心的气压,和它四周比起来降得特别低的缘故。因此在台风中心登陆的地方,往往引起很高的浪潮,造成很大的损害。

问题二:什么是台风眼,有什么天气状况 台风眼,(eye of storm)即台风中心,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从外围到中心最初逐步增加,然后迅速增加,但到了直径数十公里的中心区域内,风力迅速减小,降雨停止,出现了白天可看到阳光夜晚可见到星星的少云天空。这就是台风等热带气旋中特有的“眼”,气象学中称之为台风眼。

问题三:台风和台风眼有什么区别? 这个台风的中心就是台风眼,外面风很强烈,里面是风平浪静的

问题四:别人说你是台风眼是什么意思 台风外围狂风暴雨,台风眼里面风和日丽,说你心静如水呢,是赞你

问题五:台风眼是怎么形成的? 眼壁是热带气旋里风力最强的范围,该区的云团深入大气层底部,降水量也最大。眼壁直接围绕热带气旋的风眼。一个热带气旋的眼壁所越过的陆地,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强烈的热带气旋的风眼会被眼壁紧紧包围;而较弱的风暴、或组织不够好的风暴,往往没有眼壁。在一些强烈的热带气旋,会有眼壁更替周期的情形出现。过程中的眼壁会缩小,外围雨带会产生一个新的眼壁;这新的眼壁会逐渐削弱并取代原来的眼壁。更替周期发生时,风暴会显著减弱,但更替周期过后,风暴有机会比原来更强烈。某些罕见情况下,风暴会产生多重眼壁。.........

问题六:台风眼有什么危害 台风眼中其实是很平静的甚至还能看见太阳,台风眼中气压比标准大气压低,台风眼主要防范台风眼过后的灾害,因为台风眼经过时会出现短时的风平浪静(一般1个小时左右)会使人感觉台风已经过了,出现防台松懈的情况,其实这是更大的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前奏!

问题七:台风眼的范围有多大台风眼一般有一个范围,是台风的中 风眼直径一般是10-40千米

有卫星以来 最小风眼的是2007年南印的卡拉 风眼直径2千米

最大的是1997年台风温妮眼壁置换期间 外眼400千米 内眼100千米

问题八:台风眼中心的天气特征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晴朗无风。中间空气旋转有强大的离心力,外围云团无法进入

为什么我国东南沿海,夏天台风总是特别的多?

台风特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是湿热洋面与不稳定大气催生出的剧烈天气现象。从高空看,台风就是一个旋转移动着的螺旋形巨大云区,中心有个无云的圆眼,称作台风眼。整个台风系统的半径从数百到上千千米不等。台风眼内一般风平浪静,但其周围却是由高耸的云墙围绕形成的区域——台风眼壁,有极为猛烈的风雨。台风登陆造成风灾最严重的地区往往是台风眼壁所过之处。

为什么台风偏爱在夏天来袭?其他季节会不会有台风来犯?人们观测发现,西北太平洋每年从1月到12月都可能有台风生成。例如气象记录显示,1955年1号台风“Violet”生成于1月2日。但是由于夏季西北太平洋的天气条件最容易满足台风的生成条件,台风主要发生在5月到12月,尤其集中在7月到10月(占总数的70%)。

过去几十年里,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每年平均7个以上。实际上,不同年份之间具体个数相差很大,1961年有9个台风登陆中国,而1998年却一个都没有。当台风接近中国沿海时,移动方向、速度等会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而不同。大多数台风会在东南沿海登陆并进入内陆,有的则会持续向北移动到北方地区。例如2011年超强台风“梅花”,从福建到东北,几度看似登陆又改变“主意”北上。它在海上移动了11天,把中国沿海地区几乎影响个遍,最终放弃中国在朝鲜登陆。

每年,特别是夏天,中国沿海地区都要防范台风的袭击。台风登陆所到之处,山林被摧毁、港口被淹没、屋顶被掀翻、围墙被冲垮……气象部门统计,在中国每年的台风令数千万人受灾,平均直接损失数百亿元人民币。有个别极端的台风,如2006年的“桑美”,就是伤人数百、毁坏财产上百亿元人民币的“杀手”。

台风为什么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灾害呢?科学家估算过,一个台风所制造的风能相当于每40分钟引爆一个百万吨TNT当量的核弹所释放的能量。在强台风中,台风眼壁的风速可高达上百千米每小时。强风掀起的风暴潮常常淹没港口、推翻大坝。如果当时恰逢天文大潮,破坏力会更巨大。除了狂风和风暴潮,台风还有一个杀手锏—强降水,暴雨和潮水引起的洪灾是台风另一个致命武器。2009年的台风“莫拉克”被称为“最湿的台风”,两天内在台湾南部六县降下平时一年的雨量。

大自然形成破坏力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也并非易事。经过大量统计研究,人们发现台风形成大多需要几个条件:一是较高的海表层温度(不低于26,5℃)和空气湿度;二是足够强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形成于南北纬5°~25°附近海域;三是存在初始涡旋,有足够的时间发展成熟起来,不致很快填塞消失。当这些条件具备以后,海上的一些初生系统就有可能不断壮大,形成台风。

随着台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台风生成的基本条件。大家越来越希望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每一个可能发展成台风的初生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趋势。台风的生成和变化机理目前还是个开放的研究前沿,需要很多科研工作者继续努力探求。

台风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1—6月台风活动情况及其原因。我国多年平均(1971-2000年平均)初台时间(每年台风初次登陆我国时间)为6月29日。近56年来初台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是登陆季节发生相对较早的时期,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初台时间相对偏晚。但2006年是建国以来第六个热带气旋登陆最早的年份。

2007年截至7月2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个编号台风,无台风登陆我国,与多年平均初台时间相比,今年初台时间偏晚。6月份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强,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南,热带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上述的环流因素不利于台风生成及其发展。从统计关系来看,初台时间偏晚,登陆我国的台风总数往往偏少。但这种关系并不绝对。如有些年份初台晚(1995),但登陆我国的台风数却偏多。一般而言,7-9月为台风活动活跃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台风强度可能偏强,带来的强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加剧,要特别注意防御强台风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的灾害。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获悉,威胁人类生存的10大自然灾害有台风、地震、洪水、雷暴和龙卷风、雪暴、雪崩、火山爆发、热浪、山体滑波(泥石流)、海潮(海啸)等,而其中在这10种自然灾害中台风是造成死亡人数之冠,尤其在亚洲和中国,台风及其风暴潮的灾害更为严重。我国自1990年以来因台风的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平均每年达近260亿元人民币,而自1988年以来我国因台风的影响所造成人员死亡数则平均每年达453人,7503号强台风深入河南竞造成数万人丧生。亚洲死于台风人数最多的还不是中国,菲律宾年平均死亡人数高达813人。20世纪90年代全球最为严惩的台风灾害还不在中国和菲律宾,而是1991年4月29日发生在孟加拉国沿岸地势低洼的脆弱(Vulnerable)地带,一个孟加拉湾风暴竟使13万9千人死于旦夕之间。这一地区更为严重的台风灾害发生在1970年11月11—13日,狂风暴潮突然之间竟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

主持人:台风是造成人类死亡之冠!下面请您给我们讲讲我们国家的台风情况。

张 玲:台风是属于热带气旋中的一种,而台风并非我们国家海域独有的天气现象,其他地区的热带海洋上也同样有台风,只是称呼不同罢了,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我们称之为台风,而发生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北太平洋东部等海域的我们称之为飓风,发生在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阿拉伯海海域的则称之为气旋或气旋性风暴;在菲律宾,人们则称台风为碧瑶。但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发生最多的地区,全球热带风暴的36%集中于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平均每年大约有27-28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生成,约占全球热带气旋生成总数87.7个的30%左右,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处于亚洲东部、西北太平洋西岸,而热带气旋生成后多取西北或偏西路径移动,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最多的年份达12个,最少的也有3个。有些热带气旋尽管没有登陆,但仍会对沿海造成较大影响。登陆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平均每月1.9—2.1个,其次是6月和10月,分别为0.7和0.6个。沿海各省自南向北从海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一直到辽宁等省市区均可能受到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均有可能热带气旋登陆但以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浙江省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频率最高。

主持人:那么,为什么台风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张 玲:热带气旋是一个形成于热带海洋洋面,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巨大涡旋,范围达几百至几千公里。它多生成于热带海洋上,因为那里气温高,水汽充沛,当外界风场产生切变时会形成旋转气流场,若遇上合适的条件,这种旋转的气流场会不断发展,最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台风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主持人:一个台风影响的面积少则几百公里多则几千公里,真是扑天盖地!

张 玲:是的,台风半径一般有三四百公里,有的甚至更大,因此气象雷达经常无法看到它的全貌,虽然现在气象卫星可以从高空观测到整个台风中上层的形状,但却无法观测到其内部详细的情况。从气象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台风中上层大致成圆形并含螺旋状旋转的云系,在北半球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台风的中央部位有时可以明显地看出无云的台风眼。在台风内部,由气象侦察飞机从各种不同高度和不同方向进行观测的结果,可以知道台风大致为一半径很大的云柱,其高度最高可达一万八千米以上。在围绕庞大的云柱中心部分是无云或云层很薄且没有风雨的台风眼。从台风眼向外,是台风眼壁,也是云层最浓厚且风雨最大的地方,然后向外则云层渐高且渐薄,风雨也渐弱。在地面上,当有台风逐渐接近,且台风眼恰巧经过,然后当台风渐渐离去时,我们就能感觉到上述的这种情况。台风眼的发生是由于台风内的风是沿台风中心做逆时针旋转,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的风力互相平衡抵消,从而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无风的现象,同时因为在这一区域内的空气下沉增温作用,导致云消雨散而形成台风眼。

主持人:台风是根据什么进行发展移动?

张 玲:台风的移动路径与许多因子有关,包括大范围流场(如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海面和大气的温度、地形以及台风本身的结构和强度等。其中经常起主要作用的是台风的环境流场。由于环境流场或台风本身条件的突变、以及受到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台风路径会发生急剧折向、跳跃、停滞、打转、和摆动。对这些异常路径的预报难度很大。引起台风强度变化的原因很多,其条件与台风发生发展条件相似。其中有三个重要方面: 1) 海温的影响,它决定水汽的来源和热力不稳定度的维持。 2) 大尺度环境流场是否有利。其中包括低空辐合情况、高层辐散流出、风垂直切变的大小、冷空气的作用等。 3) 地形的影响。这主要是陆地和大面积岛屿对台风的影响。另外,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路径按照其移动方向可分为三类:西行、西北行和转向台风。

主持人:那么需要什么条件,台风才会自动减弱呢?

张 玲:台风减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登陆大陆或菲律宾或台湾岛,主要是由于下垫面的摩擦作用加大,导致台风的内部结构变化而减弱,另一种情况是在开阔洋面或海面上减弱,可能的因子为冷空气、高低层的垂直切变加大、所经海域的海温低等原因,台风的强度变化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主持人:台风是危害人类最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可是我们又听到这样的说法就是台风既有危害也有益处,那么台风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益处呢?

张 玲:台风必然会带来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等灾害,据估计,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它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二十颗百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台风如此巨大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狂风、暴雨、风暴潮释放出来,从而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灾害。台风中心所过之处,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狂风引起的巨浪,常造成海上作业船翻人亡,而它一旦登陆,可以吹倒建筑物,摧毁电讯、电力设施,拔起大树,造成人畜伤亡;台风还会促使海面潮位暴涨,引起风暴潮甚至海啸,造成海堤决口、海水倒灌、农田土地盐碱化;台风伴随的暴雨则可能导致局部洪涝以及诱发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如7503号强台风深入河南引发特大暴雨,造成板桥水库垮坝,数万人丧生;0513号台风泰利登陆福建后深入内陆,造成江西、安徽等地局部山洪爆发,局部地区发生内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比如2002年9月0216号台风森拉克(Sinlaku)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受其影响我国台湾省东北部沿海以及福建、浙江、上海沿海普遍出现了1-2m的风暴潮,最大风暴潮发生在浙江南部的鳌江站,达3.21米,最高潮位6.9米,破该站历史最高潮位记录,并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3米(图2至图7)。浙江省受灾人口792.2万,其中转移人口50多万,死亡29人,受灾面积21.0万公顷,成灾10.5万公顷,其中海洋水产养殖受灾2.8万公顷,房屋倒塌9,100间,堤坝损坏659处、总长231.6公里,护岸损坏1,397处,堤防决口443处、总长25.3公里,水闸损毁89座,塘坝损毁314座,船只沉损320艘,直接经济损失总计29.6亿元;福建省受灾人口221.0万,死亡1人,受伤39人,农田受灾12.5万公顷,水产养殖受灾1.7万公顷,房屋倒塌3.5万间,船只损坏1,666艘,堤防损坏358处、总长123.6公里,决口127处、总长11.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近32.6亿元;上海地区潮位普遍偏高,其中黄浦公园站最高潮位达5.33米,是有验潮记录以来的第三高潮位,由于措施得力,仅部分防潮设施受到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210万元。 2004年8月0414号台风云娜(Rananim)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沿海登陆,受台风及其风暴潮的影响,浙江、福建、上海、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等省市共有1818万人受灾,死亡169人(另有25人失踪),受伤2100多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4万公顷,倒塌房屋7万间,损坏房屋2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01亿元。其中以浙江省损失最为严重,浙江全省共有50个县(市)639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859万人,因台风倒塌房屋4.24万间,造成死亡164人,失踪24人,受伤1800多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71.37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44.22千公顷,死亡牲畜3.1万头,损失水产养殖面积284.07千公顷,损失水产品14.15万吨,公路中断502条,毁坏公路路基(面)505.4公里,损坏输电线路2101千条,损坏通讯线路1104.9公里。台州市区全部停电,损坏堤防2184处584.9公里,堤防决口706处50.7公里,损坏水闸706座,损坏灌溉设施2164处,损坏水文测站42个,全省直按经济损失共计153.3亿元。在全球其它地区,亚洲的日本、菲律宾、孟加拉国、印度以及美洲的加勒比海沿海国家和美国等国也经常遭受热带气旋及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的袭击。1970年11月,孟加拉国遭受强风暴及其带来的暴雨和海啸袭击,3天之间竟有30万人丧生,1988年12月, 孟加拉国东南沿海又一次遭受强风暴及其产生的海啸袭击,至少有1.5万只梅花鹿,两千头野猪、狒狒和猴子以及9只珍贵的孟加拉虎在森林中丧生,1991年4月,孟加拉国沿海地区再次遭受强风暴及其伴随的暴雨和海啸的袭击,全国64个县中的16个县沦为灾区,受灾居民达1000万人,死亡人数14万人,经济损失达30亿美元。 2006年受热带风暴影响,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江西、广西、海南等省区共有71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26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764亿元人民币,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38%之多。

虽然台风给人们带来的多是狂风暴雨的灾害,但台风也并非“一无是处”。 如台风给所经过的地区带来的充沛降水,对于缓解旱情、湿润气候、改善环境都有一定的好处。台风降水是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区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正是有了台风,才使得珠江三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旱情得到解除,确保了农业丰收;也正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得许多干涸的水库又重新蓄满了水。台风也将所经过的地区带来凉爽天气。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几级?在哪里登陆?

截止到2021年6月份,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台风是台风tip,对中国福建泉州造成风灾。

风王TIP(即是泰培),165kts(海里每小时)的风速,870hpa(百帕)的气压(史上最低)。“台风泰培”为转向台风,台风泰培10月19日08时在日本登陆,风力超过12级。影响期间,福建省沿海风力达到6~7级,阵风8~9级。受冷空气和台风共同影响,11~18日,平潭以北沿海几乎天天都刮偏北大风,持续时间之长是解放以来所没有过的。

台风tip的发展:

台风减弱一直到10月15日左右,才减弱为中度台风,这时台风一度威胁台湾。不过,在10月16日,台风偏北移动,台湾才免于被威胁。台风开始影响日本了。琉球则为首当其冲,当时台风的中心风速为110节。

随后,台风转向东北移动,在10月18日于日本纪伊半岛登陆,并减弱为轻度台风。10月19日,台风在日本东北地区近海变性为温带气旋。由于年代太久远了,并不清楚此台风在日本地区所造成的影响。泰培台风传奇的一生便结束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tip (1979年第19号台风)

© 版权所有 尊龙app平台-ios/安卓/官网首页/app下载 苏ICP备2021031629号
主营区域: 上海 杭州 苏州 南京 重庆